《白日之下》探讨残障者照护困境
96 2025-04-05 03:23:12
由道德情感而提升为道德境界,就是所谓仁。
自喜怒哀乐之存诸中而言,谓之中,不必其未发之前别有气象也,即天道之元亨利贞运于‘於穆者是也。人之所以伟大,即在于此。
它既是内在的,又是外在的,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,即中和与化育的统一。[32]《学言下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二。这同西方哲学把情感看成是纯粹私人的、感性的、非理性的传统观念是迥然有别的。[27] 这所谓近世学者,不只是阳明后学,还包括阳明在内。这里首先涉及心灵与肉体的关系问题。
在中国,并不是将情感问题留给宗教去解决,也不仅仅是美学、艺术的问题,它是直接与哲学问题相关的。同时,意又有意向性意义,是意向活动的根源,也可以说是道德意志的根源。[20]《周易略例·明象》。
四、言尽意论 和言不尽意论相对立的是言尽意论。各地风俗语言不同,没有共同的标准。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文学评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写道:隐也者,文外之重旨者也。
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?[23] 他不同意荀粲的观点。此外,它还影响到学习方面。
)本体道无所不通,但又不可用名称去形容。这当然是境界论的,所谓与道同体,就是实现道即无的境界。但他认为言意虽非一事,但言可尽意。辞是说明卦象卦义的言辞,如象辞、爻辞之类。
[8]《嵇康集·声无哀乐论》。察者欲因声以知心,不亦外乎?[7] 既然心声二者没有任何联系,因此,要了解人的情感不必从表情上观察,考察人的思想不必从声音上辨别。这场争论涉及的范围很广,它还同《论语》中的一句话有关。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,色不俟称而白黑已彰。
在王弼看来,语言是纯粹主观的东西,意才是具有客观普遍意义。有个叫张韩的,为了证明言不尽意论的正确,提出了一个有趣的例子。
《论语》说:子贡曰:‘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。嵇康从心声二物的观点出发,进一步作出了言不尽意的结论。
按照他的观点,不言也是一种存在方式。因此,只有不说话,才能通心。……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,五方殊俗,同事异号,举一名以为标识耳。坤有柔顺之义,便以马来表示,马即代表柔顺。[18]《周易略例·明象》。有舌虽能说话,同样不能用语言表达思想。
故学者当会于言意之表[29]。他承认,语言作为一种标识,可以代表事物,但仅仅起一种符号的作用而已。
[24]《全晋文·言尽意论》。[16] 因为象是由意产生出来表现意的,言是由象产生出来表达象的,言的作用也就是表达意。
语言只能表达物象的性质,不能表达本体的意义。苟其不二,则言无不尽矣。
所谓通其理就是通向心理合一的境界,也就是一心之中,天理流行的境界。由此,他得出心不待言,言不证心的结论,这就把心灵境界说成是超言绝象的了。因此,言意问题引起他们的重视就不是偶然的了。因为这个问题同哲学认识论问题虽有联系,但毕竟是不同性质的另一个问题,不能混为一谈。
他又说:原其所以,本其所由,非物有自然之名,理有必定之称也。这本身就说明语言具有抽象的意义。
[28]《宋元学案》卷八十三。为了说明物象所代表的意义,不得不使用语言。
这一问题和玄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,即哲学本体论问题,特别是人性论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。是道不可体之体,是感触之义,不是体悟之义。
罗洪元则认为,言固不尽意也。二者是两种不同的东西,没有任何联系。他是完全肯定了语言的作用。他著有《言不尽意论》一文,但今已不存,无从得知其全部思想。
他在这个问题上,承认世界是可知的,并不是不可知论者。士大夫阶层提倡清淡,常常讲一些弦外之音、言外之意,以表示清高、风雅。
[17]《周易略例·明象》。事实上,语言不仅表达形象思维,而且表达抽象思维。
这些都是比较早的关于言意问题的论述,其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这时,所谓意也就真正得到了,但同时也就真正变成了没有语言的意义世界,即境界。